千年古鎮 歷久彌真
茅臺鎮位于“集靈泉于一身,匯秀水而東下”的赤水河畔,處于東經106°22′,北緯27°51′,海拔400米左右,被譽為“中國第一酒鎮”,以釀造美酒而享譽四海。這里群山環繞、景色秀麗;少風多雨,夏長冬短;獨有的釀酒微生物群形成了其他地區無法復制的獨特釀酒環境;千年的釀酒歷史成就了茅臺鎮源遠流長的傳統釀酒文化。
起源:據記載,古代濮僚部落世居于茅臺古地,此地馬桑樹漫山遍野。故得名“馬桑灣”。后來在赤水河東岸發現了一股純凈的的泉水,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,方便來往行人飲用,深得人心,時間長了,人們便稱此地為“四方井”,代替了“馬桑灣”。此后,沿河地帶人類活動頻繁,逐步開發,歷代濮僚人在街后筑土臺,立燈桿祭祀祖先,對先人開荒破草表示崇敬,慣稱“茅臺”,茅臺從此有了名稱。有地有名,人氣聚集,大量濮僚人在此定居。
上天偏愛茅臺鎮,不但給了它最好的美酒,更給了它不可復制和超越的天賦——神奇的水土氣候。這里,群山環繞、景色秀麗,赤水河集靈泉于一身,匯秀水而東下;這里,氣候特殊,冬暖、夏熱、少雨、少風,夏日持續35~39℃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,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、潮濕的雨霧之中,獨特的氣候,最適宜醬香釀酒微生物的生成與繁衍。
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的一級支流,其發源于云南鎮雄,流經云南威信,四川敘永、古藺,貴州畢節、金沙、仁懷、習水、赤水到四川合江匯入長江。
茅臺鎮獨特的水源、土壤、空氣、氣候與釀酒微生物生態環境在此渾然天成,以天地間獨特的靈性,在一呼一吸間成就了茅臺鎮產區醬酒的獨一無二,也使茅臺鎮成為中國正宗醬酒不可復制的核心產區。
行業專家說:“茅臺鎮上空懸浮著一層風吹不走、雨打不散的微生物群,天然的不可復制!離開茅臺鎮釀不出高品質的醬香型白酒來。”同樣,離開茅臺鎮,就釀不出高品質的國臺酒。
古鎮酒史
遠古大禹時代,赤水河的土著居民——濮人,已善釀酒。
最早記載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為司馬遷的《史記》。《史記 · 西南夷列傳》記載:公元前130多年,漢武帝劉徹飲到夜郎(今黔北一帶)所產的名酒“枸醬”——“甘美之”后,便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拓夷道。
“風曲法酒”問世,為大曲酒的產生奠定了基礎。“風曲法酒”是“枸醬酒”衍生而來,介于醬香型和濃香型之間,“由上品“枸醬酒”勾入黃酒鹿血并輔以符咒后進行蒸餾,蒸餾時加入中藥材,最后進行貯藏。
唐宋時期,赤水河畔茅臺一帶所產的大曲酒,成為朝廷貢品。
至元、明時期,具有一定規模的釀酒作坊就已在茅臺鎮楊柳灣(今茅臺酒廠一車間片區)陸續興建。
明末清初,該地區已呈現出村村有作坊,戶戶聞酒香的興旺景象。在此期間,回沙醬香型白酒已臻成型。
1704年茅臺鎮“餲盛”酒號開始用清續渣結合法釀制醬香白酒。
嘉慶、道光年間,茅臺鎮上最有名的醬酒燒房為“偈盛酒號”和“大和燒房”。到1840年,茅臺地區白酒的產量已達170余噸。“家唯儲酒賣,船只載鹽多”成為這一時期繁忙釀酒景象的歷史寫照。